您的位置:首页->要 闻  
株洲攸县家门口的“文化大餐” 美了农家乐了农家
  发表时间:2019-04-10   编辑:彭团   来源: 湖南文明网
 

  如何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? 

  近年来,伴随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加速,攸县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,创新推出“乡村大舞台”“门口小广场”“门前三小”等一系列措施,通过政府和社会共建的形式,让公共文化服务从“村部大楼”延伸到了百姓“门前”, 不仅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尽享“文化大餐”,生活过得更滋润,还助力了当地乡村振兴。 

  文体设施建在村民家门口 

  在攸县网岭镇宏大村王家场组,夜幕还未降临,吃完晚餐的村民陆陆续续来到组上的文体广场。一群小朋友在广场上追逐打闹,大妈们围在一起,聊着家长里短。还有一些村民,在健身器材上锻炼着。 

  天色慢慢暗了下来,伴随着音乐声,一群大妈跳起了整齐的广场舞。不少“生手”一边围观,一边模仿。世外桃源般的沉寂山村,一下子热闹了起来。 村民们说,这里荒废30多年了,以前垃圾成堆,还有条臭水沟,现在成了村民健身娱乐中心。2016年10月,组长刘县文提出在荒地建广场的想法,得到村民的纷纷响应。 

  对于基层公共文体设施建设,攸县一直走在前面,从几年前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“乡村大舞台”,到2016年起开始推进的“门口小广场”,再到目前的“门前三小”。攸县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也从无到有,初步建成了县、镇、村、组四级文化服务网络。 

  随着农民收入的日渐提高,大家建设家乡的热情也日益高涨,攸县通过党政引导、群众自愿、因地制宜原则,不搞大拆大建,利用家族祠堂、闲置民房、旧村部等搞“微建设”,以奖代补充分调动老百姓积极性。2017年,攸县发出建设“门前三小”的号召,不到一年时间,目前已建成“门前三小”阵地超过500个,计划2020年达到1000个以上。 

  “乡村大舞台”“门口小广场”“门前三小”等基层公共文体设施的出现,无形中改变着农村的不良风气,人们纷纷从牌桌走向球台,从室内走到室外。村民刘卫东说,自从有了家门口的广场,大家在文体活动中沟通情感、化解矛盾、传递和谐,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。 

  政府、社会合力振兴乡村文化 

  在攸县谭家垅村高桥屋场,书屋里挤满了刚放学的小孩,不远处的小广场上老年人正在跳保健操。教孩子们读书的是83岁的夏昭炎,带操的是80岁的杨莲金。 

  9年前,从大学退休的老教授夏昭炎回到老家湖南攸县谭家垅村,深感家乡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。“没有书香,农村无法真正繁荣。”夏昭炎和妻子杨莲金决定在老家“种文化”:修整祖宅,开辟书屋带领孩子阅读;开设百姓课堂给村民讲授优秀传统文化;组织村民成立文体队,把水泥坪当“乡间舞台”,推广保健知识……如今,不时听听课,定期做做操,已成为乡亲们的新风尚。 

  离开了文化的浸润,离开了文明的乡风,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。攸县县委、县政府结合攸县高桥农家书屋的管理经验,以“门前三小”作为载体,充分挖掘新乡贤、老党员、老教师的引导作用,依靠以夏昭炎夫妇为代表的一大批本土乡贤,带领群众自主参与志愿服务。 

  送党课、送电影、送培训、送义诊、送科技……“门前三小”已经成为基层文化供给的阵地,目前已开展理论宣讲2100多场,送电影戏曲1500多场,培训、义诊、法制宣传等1800多场。 

  以“门前三小”为代表的攸县基层公共文体设施已经成为攸县乡村风景最美、人气最旺、风气最好的地方。干群关系好了,乡风好了,矛盾少了,龙灯队、锣鼓队、篮球队、武术队、文学社,乡村再次活跃起来。(株洲日报记者 温琳 通讯员 易忠伟) 

  上一篇: 户帮户亲帮亲|江华:深山里的扶贫工厂 助力脱贫攻坚
下一篇: 益阳有力有序推进碧水攻坚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
 
  相关阅读:
 
 
文明播报  
图片新闻  

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
联系电话:0731-82217063 传真:0731-82217063  投稿邮箱:wenminghunan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