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->要 闻  
株洲:文化扶贫点亮村民多彩生活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
  发表时间:2017-12-25   编辑:何佳玲   来源: 湖南文明网
 

  唱首歌,跳支舞,看看书,练练书法……每天,株洲县龙门镇李家村的村级活动中心总是人气满满,大家聚集于此,开展各种文化活动,其乐融融。 

  李家村地理位置较偏僻,是株洲县离县城最远的村之一。在文化扶贫工程的推动下,现在,村里投资改扩建村级活动中心,建起了村图书馆、老年活动室、村级中心文化广场、多功能会议室等,健身器材、文化墙等设施逐步完善,给贫困户赠送卫星电视接收器……如今,村里打牌赌博的少了,参加文化培训、体育健身的多了,群众精神面貌越来越好。 

  这只是株洲市开展文化扶贫工程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以文化扶贫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,株洲市加大资金投入,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,并推动文化与生态农业、旅游服务业等融合发展,走出了一条文化引领群众、文化服务群众、文化助力群众脱贫的新路子。 

  完善基础设施 

  为文化活动提供硬件保障 

  扶贫先扶智,不少农户陷入贫困,是因为缺少文化知识。完善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,提供硬件保障是当务之急。 

  12月17日下午5点,株洲炎陵县霞阳镇石子坝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室,村里的秧歌队载歌载舞,服务中心内农家书屋、电子阅览室、广播室等设施一应俱全,不少村民正津津有味地阅读着报刊杂志。 

  “书屋里有养殖技术、就业创业、市场销售等各类书籍都非常丰富,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。”贫困户肖友林介绍,现在,村里的文化设置齐全,打牌的少了,学习的气氛浓了,文体活动也越来越多,精神有了寄托,脱贫致富的劲儿更足了。 

  送科技、送文化、扶智慧,提高村民专业能力,“输血”向“造血”转变,是文化扶贫应有之义。记者了解到,近年来,株洲市加大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投入,2016-2017年,全市共投资2.8亿元,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118个,建成率达到81%,其中22个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。 

  目前,全市共有标准农家书屋1561家,帮助一大批农户依靠科技致富。近日,株洲市荣获“全国农家书屋全面建设十周年先进集体”称号,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市州新闻出版广电行政主管部门。 

  同时,株洲市还投资3500余万元,推进贫困村“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”“广播村村响”等工程建设。目前,广播村村响已建设完成1164个村,确保每个村安装4组以上喇叭或音柱。通过有线电视、直播卫星、无线清流等技术手段,实现广播电视信号(15套以上电视节目,3套以上广播节目)覆盖全部贫困村。 

  全民健身方面,株洲市已经实现全覆盖,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一套篮球架、两个乒乓球台、一套体育健身器材,能够正常开展文化体育活动。 

  多种形式演出 

  丰富村民“精神食粮” 

  文化扶贫硬件设施建好,相当于“餐桌”摆好,“好菜”就该上桌了。 

  12月11日,醴陵板杉镇贫困村板杉村的文化活动广场上,欢笑声不断,400多名村民正聚精会神观看精彩演出。 

  2017年10月,该村投资10多万元建成了文化活动广场和乡村大舞台。此次演出,是广场建成后的首次大型文化活动,也是醴陵“戏里戏外话扶贫”送戏下乡活动的第二场,节目内容丰富,紧扣扶贫主题,通过老百姓熟悉的文艺形式,增强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发展生产、自力更生的意识。同时,也让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脱贫攻坚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 

  “演出很精彩,弘扬了扶贫励志、致富脱贫的正能量,希望以后能多开展这样的活动。”村民胡正再说。 

  以扶贫为主题,株洲市先后创作、编排了《精准扶贫在我家》《鹅匠》《扶贫那件事》《为了总书记的嘱托》等众多文艺作品,涵盖歌舞、小品、花鼓戏等门类。通过开展了“文化精准扶贫戏剧进乡村”等活动,市县两级2017年共完成公益演出823场,其中在五县市演出641场。 

  通过开展文化惠民向贫困村倾斜,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。株洲市每年在城市免费放映公益电影500场,农村免费放映公益电影18900场,其中五县市16896场。基本实现每个村(社区)每月看1场电影、每年看4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、每年组织4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性文体活动。 

  同时,株洲市还投资2400余万元,对贫困村农家书屋的出版物进行补充和更新,更新图书179万册。确保每个农家书屋可供借阅的图书一般不少于1500册,品种不少于500种(含必备书目),报刊不少于30种,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(张),并依托农家书屋,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读书活动,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向贫困村延伸,丰富广大村民业余生活。 

  多彩的文化不仅丰富了贫困户的精神生活,更让贫困户有了积极向上的“精气神”。 

  挖掘地方文化资源 

  推动文化产业致富 

  12月18日,株洲县渌口镇花园村,贫困户张选蒲正在村里的贺家百年传统酒坊做工。“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,还能就近照顾家里。”张选蒲的妻子身体不好,儿子早年在鞭炮厂炸伤了手,成为贫困户。 

  贺家百年传统酒坊是株洲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2017年,株洲市多次推介该项目传承人贺进参加省、市、县展示展销活动,传承人贺进最开始在销售过程中对品牌、包装等方面不注重,产品价格偏低,经济效益不好,工作人员了解后,邀请广告公司进行策划包装及商标注册,产品销量大增,带来了可观的收益。贺家百年传统酒坊现在全年产量8吨,销量大约5到6吨酒,年销售额约10万余元。 

  结合乡村旅游,株洲县文化馆在松西子社区田园山庄,成立了株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,将贺家百年传统酒坊等十余种非遗项目进行展示、销售。“利用独特的文化特色吸引游客,相比之前,田园山庄现在的营业额实现了翻倍。”该山庄负责人介绍,通过做大做强,该山庄已经带动周边40多位贫困户就业。 

  “对于有丰富文化资源的贫困地区,特色文化产业是一种见效较快、发展较好的方式。”株洲市文体广新局副局长谢春利介绍,挖掘贫困地区文化资源,发展有民族特色、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,可以推动贫困地区的全面发展,防止脱贫之后返贫。 

  据了解,通过重点关注贫困地区文化遗产保护,加强“非遗”调查和普查,株洲市166个贫困村内有文物古迹193处,其中国保1处,省保5处,市保24处,县保12处,一般文物点151处,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处。 

  为此,株洲市启动了沩山村醴陵窑第一期地面建筑的抢救性维修、炎陵县洋歧畲族村的省级非遗项目“三人龙”和县级非遗项目“畲族祭祖仪式”的保护与推广。借助“中国非遗博览会”“文化遗产日”等活动平台,优先推动贫困村非遗项目展览展示。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,优先将贫困村中有一定技能人员纳入培训,传授技艺,支持其自主创业。在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评定、非遗专项资金扶持等方面向贫困村倾斜。(株洲晚报) 

  上一篇: “湖南好人”12月榜单发布 27位群众身边好人上榜
下一篇: 益阳: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发展
 
  相关阅读:
 
 
文明播报  
图片新闻  

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
联系电话:0731-82217063 传真:0731-82217063  投稿邮箱:wenminghunan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