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->评 论  
沈德良:让过年更有仪式感
  发表时间:2018-02-11   编辑:何佳玲   来源: 湖南日报
 

  “在哪里过年?”“回乡里过年,乡里过年更有味道。”这样的问与答,似乎成了这些天同事、朋友间的“流行语”。

  现代语境中,与“乡里”对应的是“城里”。按理说,城里衣食住行一应俱全,方方面面的条件都比乡里好,但每到春节,“去乡里过年”让人魂牵梦绕,让人顾不上车马劳顿。

  每逢春节,城里的繁华总拗不过人们内心深处的乡绪。回乡里过年,除吃饭、喝酒、闲聊、围炉烤火之外,更有城里难得一见的仪式感。仪式感烘托下,年味冒着热气,清醇醉人。

  年味是什么?它是张灯结彩的那种氛围,是家家户户忙碌预备年货的那份欣喜,是那顿丰盛的年夜饭,是记忆深处的家乡味道。过年,远非一饱口福的简单享受,单靠味蕾还不足以品出“年”的味道。

  今天不同往日,就是有仪式可循,有规矩可讲。从带着地方特色的菜品,到见面时的打躬作揖;从饭桌上的长幼有序,到事无巨细的繁文缛节;从“担柴进屋”之类的举动,到“吃鱼不动头与尾”的告诫……乡里的“年味”,就是这般讲究。

  仪式感,说到底是一种生活态度。无论是物质匮乏抑或供应充盈,“回乡里过年”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望,维系着人们对“新年纳余庆,佳节号长春”的期盼,总希望着来年的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
  节庆背后的仪式感,寓意着对文化的认同。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,从裹挟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,从耕读传家、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,到邻里守望、诚信重礼的风俗民俗,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与密码,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与精神追求。某种意义上说,年味就是传统文化在节庆上的体现。

  在传承中发展、在发展中守望,是对待传统文化时应该秉持的方式。如今,有的乡村“形”虽在,但“神”已散,公序良俗滑坡、道德规范失效,不敬、不孝、不睦邻里现象增多,赌博、迷信、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俗盛行。振兴乡村就是要“塑形”“铸魂”并举,把农耕文明中的优秀遗产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,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魅力与风采,让广大乡村这一希望的田野,真正实现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。(文/沈德良)

  上一篇: 奚旭初:出境旅游,你就是国家的“形象大使”
下一篇: 沈德良:要有人情味,别背人情债
 
  相关阅读:
 
 
文明播报  
图片新闻  

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
联系电话:0731-82217063 传真:0731-82217063  投稿邮箱:wenminghunan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