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不为良相,愿为良医。”这句中国古训,在当今的乡村医生身上,依然能找到其独特价值。长沙县高桥镇金桥村,有一位63岁的乡村医生董国安,当年20岁的他带着对乡村的深深情谊,许下“一生只做好一件事”的承诺,从此肩负起乡邻们健康的神圣使命,在岁月的磨砺中,勤勉行医,真诚做人,付出了无限的辛劳,拯救了无数的生命,收获了无尽的感激。如今,他那小小的村卫生室,悬挂着一面面的锦旗,亲历着络绎不绝的前来看病的患者。
一句承诺坚守四十多载,他已不仅仅是一名单纯的乡村医生,更是成为这片土地的忠实守护者,成为乡邻们眼中的“华佗再生”,是德高望重的乡贤,是值得尊敬的道德模范。
治病救人,兢兢业业四十多载
董国安从1974年开始从事乡村医生,那时候带他的老医师怕他年纪亲亲吃不了苦,就激他:“当医生可是个苦差,又不能发财,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。”董国安一脸倔强的说:“我这辈子就做好这一件事就够了!”从此,他一心一意钻研专业,深入的研究中医理论,多年下来在当地声望渐起,特别是在治疗肾结石、风湿、中风等疾病方面颇有建树,甚至外地村民都跑来找他治病。
他从死神手里夺回病人生命。卫生室就董国安一个医生,每天上午基本上接待十多名患者。2010年,彭立俊爹爹突发疾病被送往长沙市中心医院治疗,住院一个月,医生下达了一份“病危”通知,随即他被转往另一所医院,可结果仍旧一样。“董医生接手后,对症下药,吃了二十副中药,打了二十五天吊针,我就能进食了。”在董国安的精心看护下,彭爹爹的身体恢复得很好,头脑清晰,后来还能从轮椅上重新站立起来了,多活了两年。浏阳人吴根深,现在30多岁,在他两岁的时候,父亲带他看完病,路过董医生家,董医生一看、一摸,对他的父亲说:“你还不赶紧送他去医院,还往家里走,他额头烫人,不是一般的感冒病症”,于是董医生骑车把他们送到路口医院,幸亏送治及时,医生说再晚来半个小时小没救了。如今,吴根深总是说董医生是他的救命恩人,感激不尽。
他刮风下雨坚持出诊乐于服务。 董国安医生的日程表里,没有休息二字,无论白天晚上,只要有病患,都是工作时间,经常半夜三更有人敲门,也经常要亲自送病人去医院,但他从来不嫌累也不嫌烦。“只要一个电话,他就赶过来了,从没有推托过。”瘫痪在床将近40年的易香莲,身边只有一个77岁的老母亲,生活过得很是艰难,提起董医生,她就有说不完的感激。有一次,三无人员朱立明患病在家,他用土车推到卫生室,检查完,又租车送到路口医院,垫钱为他挂号、办手续,之后又请自己的舅子照顾两天,最终治愈出院。
村民病史他心中有本账。作为村卫生室里唯一的医生,董国安一般上午坐诊,下午则上门为不便出行的患者打针、送药。虽然工作繁重,但他却主动申请担负起整个村妇幼保健和预防保健工作,并利用中午或晚上的休息时间,整理出村里的《居民健康档案》,村民们的病史他心里都有一本账。面对高出现在工资1000多块的卫生院请他去上班,他曾经说,“村里人看病难,他们需要我,而且还有我的承诺在,我就更应该留在村里来帮助他们。”从耄耋老人到呱呱坠地的婴儿,接受过董国安治疗的病人不计其数。面对村民的夸赞,董国安总是憨厚地回笑,“这是医生的责任,能为病人减轻痛苦,是我最大快乐!”尽管已到花甲之年,但怀着当年承诺的董国安,将继续前行在为乡亲们减轻病痛的道路上。
德高望重,乡贤称号实至名归
董国安医生知道,要想兑践好当年的承诺,当好一名村医,绝不只是治病救人,多年来他深谙世事,通情达理,心中上有国家,下有群众,由于一直行走乡里,看病救人无数,对村民的情况了如指掌,每一条道路,每一户人家,每一个病患,在他的心里,都有一本册子。在行医之余,他成了乡邻们值得信任和依赖的贤人、能者。
他心中有爱,伸张正义。董国安医生行医,不仅医术过硬,从没出现过医患纠纷,更在于他有一颗爱心,乐善好施,不计回报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乡邻们富的、穷的,好的、坏的,得到过他的救治的,受过他的资助的,不计其数。久而久之,他的名望越来越大,深受爱戴。据了解,有一次,一群社会上的闲杂人来找一个小综合商店的麻烦,董医生知道了,连忙赶过去,都是熟人,了解了情况,他说了几句,直接用言语就把闹事的人赶走了。一般的场合,邻里的矛盾纠纷,只要他到,就没有解决不了的,这主要在于,大家对他尊敬,服他。
他崇尚贤孝,教育后人。董国安医生也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,在他看来,谁家的儿子儿媳不孝顺了,谁家的孩子不愿意读书了,谁家的兄弟产生矛盾了,他都得管一管。管得多了,讲得多了,加上他有一股倔劲,话又讲得直,而且一定要讲通道理,别人都“怕”了他,只要他一出动,没有讲不成的。原双龙村有一个村民,不理老爹半年多了,他知道后,直接问他信不信他讲的,这位村民说当然信,他于是说“天下无不是的父母,世间最难得的兄弟,你这样连父亲都不理,对社会 、对子女、对自己都没有好处”,等董医生下次再去,这对父子已经和好了。他就是这样一个爱打抱不平,也容不得村民做不贤不孝的事情,一路走来,也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赞许,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。
他忧国忧民,见义勇为。在与董国安医生的聊天过程中,你会发现,他是一个懂得法律、维护政府权威的人,他虽然不是党员,但却有比普通党员更高的觉悟。在一次次的大事面前,他毫不犹豫地舍已为人,心系群众,维护大局。比如,1998年发生特大洪灾,看着穿过双龙村那条河的滚滚洪水,即将把河坝冲垮,殃及稻田,他毫不犹豫地拿起自家的锄头、木棍,开坝放水,开始众人都害怕,但有了他的带头与坚持,众人合力解除了险情。他回忆,每次无论中国哪里发生地震灾害,他看到电视直播,都泪流满面,在第一时间捐款到了灾区;每当遇到落水的村民,他都毫不犹豫地下水救人,已经救起过很多人了,都还记得对方的名字。
诚信为本,道德模范令人崇敬
董国安医生行医,赚取的不是利益,而是良心,他从来不乱收费,也从来不给脸色于患者,从来都有求必应,在他的字典里,诚信是无价的,他用他高明的医术拯救了病人,也用他崇高的品质征服了民心。
他对困难患者从来不收出诊费。在董国安的诊所有条不成文的规矩:对老病号、残疾人、孤儿、困难户不收分文挂号费和出诊费,并且每个月都会亲自上门为他们做免费的健康检查,而这个规矩他已经坚持了43年。瘫痪在床的易香莲,董医生为她40年免费看诊,如今她住到了敬老院,仍然每个月去帮她检查一次。不仅如此,逢年过节总是提点东西去看她,2011年过年,还给她送去了一台700元的新彩色电视机,让她告别了黑白电视机的日子。双龙村周存金一家,因为是残疾人家庭,40多年来他从来没有收过他们一分钱,过年还要拿红包、送物资。据了解,像这样免费看诊的对象在双龙村有十多个。
他想尽办法践行他对村民健康的承诺。行医几十年,董国安医生对全村村民的健康都有非常详尽的了解,他注意总结病历档案资料,为全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长沙农村风湿病严重,董国安刻苦钻研,先后去长沙县三医院和金井医院进修,掌握了包括针灸在内的多套中医疗法,为全村人减轻了痛苦。此后二十年,董国安发现,村民们的肾结石患病人数普遍增加,他猜测是水质的原因,于是自己掏钱买了一个测水仪器,号召全村村民将自家井水用水瓶装好送到村卫生室,他花了半月时间一一检测这些水,发现很多井水重金属超标,他嘱咐村民,“再也别喝了。”最近几年,高血压、糖尿病、癌症又成了村民们的常见疾病,董国安颇感头疼,这些病症相对复杂,为此他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埋头书本钻研的同时,还去大医院求教于名师。他的辛苦获得了回报,村卫生室里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,很多都从周边乡镇甚至市区赶来。“华佗再世”、“医德高明”之类的锦旗挂满了他那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办公室。
他每年资助困难户已达20余户。董国安医生乡间行医几十个春秋,经常脚力奔波十多里地出诊,他对病患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。“有困难的病人来这看病,生怕多收了钱。”妻子傅奇自从退休后成了他得力的助手,“不但不收钱,他还自己贴钱春节慰问困难老病号”。他帮助的第一个困难户,名叫周存金,患有精神病,董医生监护了40多年的病情,从未收过费用,且每年过年都送去肉和衣被等物。随着他监护的病患人数增加,去年春节慰问名单也越来越长,已经到了20余户。2015年中秋和春节,他还给敬老院老人们分别送去了30多斤鲜鱼和四大件饼子,让老人们感受到了无限的温暖。
为了当初的承诺,董国安医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,他常说,“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,难就难在一辈子去做好一件事情”,他已经在县红十字会登记,准备百年后将遗体捐赠出来。他的坚守,他的爱心,他的力量,感动了无数人,更指引了无数人前进的方向,2014年,他被评为长沙市雷锋式服务明星;2015年,他被评为长沙县首届新乡贤,荣获首届道德模范提名奖。